7月30日,中国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一句 “中俄将于8月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进行‘海上联合-2025’演习”, 瞬间点燃了国际媒体的热度。 从日本防卫省的“贴身监视”,到美日韩智库的紧急研判,这份清单背后藏着的不仅是舰艇的型号和吨位,更是中俄在新一轮战略博弈中的新布局、新意图。 这份清单之所以引发轩然大波,不是因为它的字数有多长,而是因为它所传递的信号太过清晰。那是中国两艘052D型导弹驱逐舰、903型补给舰、927型潜艇救援船。 以及一艘柴电潜艇的联合出动;还有俄罗斯太平洋舰队1155型大型反潜舰、20380型护卫舰、21300型救援船和636型潜艇的悉数登场。更有甚者,在日本海水下悄然穿越对马海峡的中国潜艇,惊艳了世界。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海军演习,而是一场对未来海上安全格局的提前演练,一次对美日韩联盟战略神经的精准敲打。 自2012年以来,中俄“海上联合”系列演习已走过十多个年头,从黄海到东海,从南海到日本海,演习的海域不断变化,规模逐年扩大。 每一次演习的背后,都是中俄战略信任的逐步深化,都是对亚太安全格局的一次次触动。 这次的“海上联合-2025”,不仅是第11次中俄海军联演,更是第6次中俄联合巡航的序章。 不变的,是中俄之间的高度默契;变的是演习科目的专业化与精细化。 从联合反潜、防空打击、舰炮实弹射击,到海上搜救、潜艇协同、雷达数据共享,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中俄军事合作的新气象。 令人惊喜的是,潜艇首次被明确纳入演习编组。中国和俄罗斯各派出一艘潜艇参演,其中中国潜艇更是隐蔽通过对马海峡,成功避开日韩监控系统,直接抵达日本海。这不仅展示了解放军对该海域水文地理的精准掌握,更体现出中国海军在水下作战方向上的实战能力和战略素养。 中俄为何此时让潜艇“浮出水面”? 一方面,是对美日韩水下力量日益增强的回应。 近年来,美国频频将核潜艇部署至关岛,甚至频繁访问日韩港口,意图打造“水下围堵圈”。
日本也在加速扩充其柴电潜艇部队,意图在第一岛链内外制造水下优势。中俄显然对此心知肚明,在2025年的联合演习中,主动出击,展示水面与水下力量的协同作战能力,堪称一次聪明且必要的战略回击。 另一方面,中俄潜艇的亮相也是一次彼此军力的深度磨合。 众所周知,俄太平洋舰队近年来水面舰艇老化严重,新舰数量有限,反而其核潜艇部队仍保持一定技术优势。 在苏联时代的积累下,俄军拥有10余艘万吨级核潜艇,其中不乏“亚森”“亚森-M”这样技术先进的攻击核潜艇。这些潜艇具备极强的远洋作战及威慑能力,堪称俄罗斯远东海上力量的“压舱石”。 中国虽然在水面舰艇建设上突飞猛进,但在万吨级核潜艇方向仍有差距。在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俄通过联合演习进行水下力量配合,不仅有助于中方获取实战经验,也为将来可能出现的远海救援、远洋作战提供合作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演习恰逢俄罗斯堪察加半岛遭遇8.7级强震,地震震中距离阿瓦恰湾雷巴奇核潜艇基地仅130公里。
该基地是俄太平洋舰队的重要水下力量驻地,地震所带来的破坏性后果可想而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俄迅速启动联合演习,显然不只是年度计划的例行公事,更是一次面对突发局势的战略稳定器。 一旦俄水下力量在远东受损,美日恐将“蠢蠢欲动”,中俄此举无疑是向外界释放强烈信号:即使遭遇突变,俄罗斯并不孤单,中国将与之并肩作战,守护地区安全稳定。 演习之中,中俄舰艇将从日本海驶向太平洋,完成第6次联合巡航。回顾往年,每一次联合巡航路线都别具匠心:2021年绕行日本列岛,2022年进入白令海,2023年逼近阿拉斯加,2024年更是两次出动,东进北太平洋。 这些路线不仅是对海上通道的熟悉掌控,更是对美日“岛链战略”的强势回应。中俄联合巡航已经从“演练表演”,变成了“战略常态”。 每一次出海,都是对区域安全格局的一次推演。尤其是在当前美国将60%的海空军力量部署印太、不断在菲律宾、日本、关岛部署中导系统的背景下,中俄这支舰队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对抗。
此次演习还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中俄均派出了专业潜艇救援船。中国的927型“西湖舰”和俄罗斯的“别洛乌索夫号”,不仅是技术保障,更是中俄海军之间信任的体现。 潜艇一旦在远海发生事故,救援是争分夺秒的生命线。通过联合搜救演练,中俄未来若有一方潜艇出事,另一方将有能力、有经验提供支援。这种默契,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所有国家之间都能建立的。 演习本身也并非全军种“摆拍”,而是真刀真枪的实战对抗。中俄双方安排了舰炮实弹射击、对海作战、防空反导、联合反潜等高难度科目,还包括海上搜救、编队航行、兵力协同、图上推演、文体交流等全链条合作。 尤其是涉及雷达、声呐数据的共享,表明中俄在核心战术数据层面也有了高度互信。从演习的时间节点看,也别有用意。 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将在北京举行系列纪念活动,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将在此期间访华。 中俄选择此时进行联合军演,自然具有象征意义。正如外交部长王毅所言,中国不会接受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失败,因为这将让美国有更多空间遏制中国。
这场联合演习,不只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场外交演出,一次战略宣言。 而从日本的反应也可看出中俄舰队的“杀伤力”:防卫省在演习消息公布前就早早“盯梢”,在对马海峡严密追踪中国舰船动态。 但他们却没能发现那艘神秘的中国潜艇。 这也让外界意识到,中国海军已具备在敌人眼皮底下“隐形穿越”的能力,这才是真正令日方“精神紧张”的原因。 中俄不是军事同盟,但在西太平洋方向上的联动越来越密切。从每年一场的海军联合演习,到战略方向上的协同发力,再到海空联合巡航的频繁推进,中俄正在用实际行动构建一种超越传统同盟的战略伙伴关系。 未来的中俄海军,或许不会在每次行动中都并肩作战,但一定会在关键时刻彼此支撑。 美日韩若还用冷战思维来审视这份舰艇清单,恐怕不仅无法读懂其中的含义,还会错判下一步的局势走向。 中俄海军的联合出动,不只是军舰的排列组合,而是一次次对未来的布局,一次次对现实的回应。 每一艘舰艇的出现,都是一次战略宣示;每一次演习的推进,都是一次国际格局的重塑。
今后的中俄演习还会继续升级,潜艇会更频繁地“动一动”,水面舰艇编队会更加成熟,巡航路线将更加深入太平洋腹地。 对中国来说,这是实力的积累,也是信心的体现;对世界来说,这是一种新的力量秩序的逐步成型。 一纸舰艇清单,引发美日韩神经紧绷,正是中俄“合作有术、谋定而动”的最好注脚。中俄海军的每一次出海,都是在告诉世界:大国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和平不是乞讨,而是靠实力来守护。 首次提出“联合应对西太安全威胁”!中俄海军8月将举行联合演习,专家解读三大亮点 2025-07-3106:48·环球网
金领速配-沈阳配资平台-杭州股票配资门户-浙江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