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完拳架(上、下)后,我算是初步打造了自己太极功法的“容器”,当然这个容器还很粗糙,要想太极水平精进的话,就必须不断地打磨。在吴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开始了打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加深了对于太极理念的理解。之前吴老师曾引用过《郑子太极拳拳理拳法》的内容并结合自身的经验,指导我们如何来看待和练习拳架,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如果没有正确理念的引领,最终练出来的必然还是太极操。比如“太极练的是劲法,而不是招式和身法”,“太极的一切都从脚底出发,一切必须按照太极拳经里要求'由脚而腿而腰’,从脚底涌泉带动,由脚底根劲出发,一切运作在涌泉”,“一切运作在涌泉是终生的训练,任何一招一式都在训练脚底”,“不在意外形是否美观,只关注根劲与炁机导引”,“太极不用手,用手非太极”,“分清虚实是重点也是难点”等等。以上的描述是学习郑子太极拳架首先要具备的重要理念,而要达到从理念到动作都正确,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点就是将我们通过郑太三功等筑基功法所习练出来的内涵带入到拳架中来。每当我拳架动作显现问题的时候,吴老师并非直接对拳架的姿势、位置进行调整,而是从我对筑基功法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入手,直指问题的根源进行纠错,让我明白虽然这个错误表现在外形上,但其本质是错在对理念的认识和运用上。这种教学方法让我能够建立起筑基功法、拳架和拳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从根本上找到错误的根源并进行追根溯源的改进。本篇文章内容来自于吴老师对我预备式从动作到理念的指导过程,有了吴老师高效、细致的指导,我从理念到动作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一、预备式之三调1.动作要领在预备式开始之前,要通过“三调”即调息、调身、调心,让自己进入一个良好的练拳状态,特别是要达到松和静的状态,做到安静、专注、心情放松,面部表情要放松,眼睛保持三分眼,舌顶上颚。2.错误及改进方式第一个错误是身体状态不松,要么过紧,要么就是懈,主要表现为胯没有落好,塌胸或者哈腰。主要原因是没有将靠山功练出来的身法形成本能,不能时时刻刻保持住,没有很自然的带进拳架中来。此外,没有认识到每个人每一次练习拳架状态都有所差别,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找到最佳的练习状态。解决办法就是时刻提醒自己把靠山功的身法带入进来,站好落胯后炁机就要发动,发动后炁机饱满的话,身体就会松沉下来,不会出现架着或者懈的现象了。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出现弯腰塌胸或者挺胸的状态,哪怕仅仅是很微小甚至是意动,吴老师都立刻就能看出来并反复提醒我,不能弯腰塌胸也不能挺胸,我只需要按照吴老师的指导做,就能找到练习靠山功时的感觉。第二个错误是双眼容易完全闭合,而不是三分眼。主要原因是意念过多的放在了思考动作上面,进入到了“闭眼冥想”的状态,甚至自己闭上眼睛了还不自知。解决办法就是想着练习靠山功时的状态,眼神收敛平视前方。此外,我平时戴眼镜,也会由于眼镜位置的变化而影响到眼部的视线,所以我现在练习拳架前都会把眼镜摘下来。二、预备式之第一动1.动作要领此动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分虚实。左胯放松,将全身重量通过右胯落于右侧涌泉,做到左脚全虚、右脚全实。左胯放松的同时,小臂内旋,掌心朝后。2.错误及改进方式第一个错误是左脚脚后跟并不是由于左胯松掉而抬起,而是自己主动上抬或抬起后身体中轴线发生偏移。这些错误的原因实际上都是一样的,就是没有建立在任何时刻都要分好虚实的意识。如果是一个左脚完全离地的动作,那么自己可能会更加留意分虚实这件事,但这个动作是左脚跟抬起,左脚尖点地,让我降低了对分虚实的关注。而左腿主动上抬,说明身体自己先动了,而不是右脚踩下去的,恰恰是不正确分虚实的一种表现,身体中轴偏移也是因为这点。解决方式是将操根和行功的体悟带入拳架。通俗的说,要建立“一只脚打拳”的意识,时时刻刻牢记先分好虚实再做动作。随着操根和行功的水平的提升,分虚实会越来越好,直至成为本能,双重和身体中轴偏移的情况就会逐步改善直至解决。第二个错误是小臂内旋不是夹脊吐气带动完成的,而是小臂自己主动旋转。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深入理解并践行“太极不用手、用手非太极”的理念,太极拳中所有的手部动作,都不是由手臂自身做出来的,而是夹脊吐气催动完成的。无论何时,脚底涌泉未操根,手臂自己动就是错误的。解决方法是将熊经功的体悟带入拳架,熟悉从涌泉向下一踩,根劲带动夹脊,再带动双臂,双臂自动上浮的过程并形成本能,认识到从外形上看貌似是手臂自己“抬”了起来,但其实是在脚底涌泉和夹脊带动下的结果。要牢固的建立“无论要做任何动作,先从操根开始”的意识。第三个错误是双脚分虚实的过程和炁催动小臂旋转的过程不同步,不整。解决方法是先分别单独做一下双脚分虚实和炁催小臂两个动作,认识到无论是分虚实还是小臂转动,其源头都来自右脚涌泉的操根。之后,同时做这两个动作,通过反复调整达到手停脚停、脚停手停。三、预备式之第二动1.动作要领上半身保持不动,右脚涌泉带动身体向右侧旋转45°。2.错误及改进方式主要的错误是转动的过程中是腰部带着转,而不是涌泉带动,全身不整,上下转动的角度不一样。错误原因在于没有建立涌泉带动旋转的意识,没有形成上身只能跟随脚底动的习惯。解决方法是把熊经功中对于旋转的体悟带入拳架。所有的旋转,都先从涌泉开始,同时上身要一直保持“挂着”的感觉,完全由涌泉带着转。四、预备式之第三动1.动作要领左脚向左荡出一肩宽,全脚掌着地,依然保持左脚全虚、右脚全实的状态。2.错误及改进方式主要的错误是左脚不是荡出去的,而是迈出去的,右脚不是全实,落地时,左脚不是全虚。错误原因在于左脚自身用力了,而不是由根带着动。解决方法是把行功中脚“荡”的体悟带入拳架。行功中脚是向前、向后荡的,而预备式这里的脚是向侧面荡的,但是原理都是一样的。只有实脚真正全实了,虚脚自动就荡出去了,荡出后,重心仍然100%在右脚上。五、预备式之第四动1.动作要领右脚涌泉下踩,将重心全部移到左脚,实现右脚全虚、左脚全实。2.错误及改进方式第一个错误是移动中没落胯,上身是后仰着移动的。而且边移动边旋转了,没有保持方向不变。错误原因在于虚实转换的方式并不是完全由根带动,没有一直在动态中落胯操根,而是自己身体也动了。第二个错误是移动完成时,重心没移动完,导致左脚不全实,右脚不全虚。错误原因是虚实没分完,原因之一是自己不知道没分完,原因之二是没有做好操根。解决方法是将行功的体悟带入拳架。行功主要训练的内容就是根的移动,虚实转换,要保持全身松沉,在移动中让一切重量能不间断往下流动,实脚踩多少,虚脚接多少。要建立一个理念:虚实转换不是上身移来移去,上身只需要保持松沉往下,只是两只脚分虚实听消息。当虚实分完时,虚脚自动能离地。六、预备式之第五动1.动作要领左脚涌泉带动全身向左旋转,直至立身向正前方,右脚尖跟着向左旋关门,与左脚平行,保持全虚状态。2.错误及改进方式第一个错误是因为没有分好虚实,导致右脚底用力,转动忽快忽慢。错误原因在于右脚在旋转的过程中自己用力了,或者是因为没有做到完全虚掉,导致双重,由于受压力而无法顺滑的旋转。解决方法是前一动要百分之百分完虚实,之后由左脚实脚带着整体身体关门。第二个错误是关门后,重心没有全部在左脚上。错误原因是旋转时,又往中心移动身体了。解决方法是:旋转关门后,看看右脚是否是全虚的。检验方法是:抬一下虚脚,看看身体是不是不会移动。七、预备式之第六动1.动作要领左脚涌泉向下踩,将身体重量缓慢向右脚移,直到重量平均分布到双脚,身体回到中正。2.错误及改进方式主要错误在于身体自己主动回到中间位置,而非靠涌泉操根回到中位。错误的原因在于没有做到重心变化都是运作在涌泉,生活中身体经常会自己移动,久而久之形成了与太极理念相悖的习惯。解决方法是认识到在所有太极的动作中,全部是操根带动完成的,改掉身体自动的习惯,并通过太极生活化在日常生活中也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样才能让拳架越来越整。八、小结通过对于预备式的深化练习,我体会最深刻的一点就是吴老师通过将筑基功法带入拳架练习的教学方式对于练好拳架起到了关键作用。更难得的是,由于每个人筑基功法水平不一样,对于拳架的理解也不一样,犯的错误也不一样,需要非常有针对性地指导,才能从理念到动作做到贯通。每当我的动作遇到问题了,吴老师都会及时、反复地指出来并告诉我如何把筑基功法的体悟带进来改进动作,并重点纠正我的理念方面的误区,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样做的效果是很好的。从整体来看,拳架中八成以上的动作都可以溯源到筑基功法之中,有的直接就是筑基功法的动作,有的则是筑基功法动作的变形,可以说拳架水平是由筑基功法决定的,拳架里面的问题几乎都可以通过筑基功法的进步而得到解决。同时,通过拳架的练习,我能够更好的理解筑基功法所练习的目的和重点,让自己能够更加坚定、高效的开展相关功法的练习,形成正向循环。从以上几点也可以看出,郑子太极拳完整训练体系的重要性和高效性,解决了长期以来一味追求漂亮的拳架外形动作而把太极拳练成太极操的问题。
审核:吴瑛
编辑:润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金领速配-沈阳配资平台-杭州股票配资门户-浙江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